上博《鸿古余音:早期中国文明展》饕餮盛宴5:第五版块“葬仪”
墓葬是死者的栖身之所,也是生者依据现实世界的模式为死者设计的另一个世界,埋葬的过程和方式反映了现世的社会秩序、道德准则、精神信仰等。
墓口的镇墓兽可以引导逝者进入冥界并保障他在冥界的安宁。此镇墓兽由木座、兽体、一对大鹿角组成,阴森中透着神秘,体现了楚文化的风貌。
镇墓兽
战国(公元前475年—前221年)
木、漆、鹿角
湖北省荆州刘家台M25:1 出土
底座长33厘米,宽31厘米,连角通高73厘米,宽110厘米
第五版块 葬仪 金缕玉衣
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尸用具,用金属丝或丝线将玉片连缀而成,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丧葬用玉。汉代玉衣有金缕玉衣、银缕玉衣、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等。身份地位不同,玉衣所用缕属也不一样。其中,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年代最早、玉片数量最多、玉质最好、制作工艺最精的玉衣。
虽然死亡是人生的一种自然归宿,但是古人认为“灵魂不灭”,并相信玉有特殊的功效。汉代皇室贵族迷信玉能养精,使用“金缕玉衣”作为殓服,玉塞九窍,可使精气长存。
金缕玉衣
西汉(公元前206年—公元8年)
金缕
1995年江苏省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
长176厘米,肩宽68厘米,玉片4248 片,金缕1576 克
徐州博物馆藏
第五版块 葬仪 随葬陶俑
陶俑是中国古代陪葬用的明器。基于“事死如生”的观念,除了随葬日常生活用品,中国古代还随葬人牲和动物。秦汉以后,陶俑这种文明的方式代替活人殉葬成为了主流,侍女俑、舞女俑、动物俑等使得墓葬这个特殊的冥界空间显出人世的生活气息。
不仅陶俑,汉墓中大量的陶罐、陶壶、陶灶甚至陶房屋、陶猪圈等,一切与生前相同。这种观念促成了厚葬的社会风气和丰富多彩的汉俑艺术。
彩绘陶女俑
汉(公元前206年—公元220年)
陶
抚琴陶俑
吹箫陶俑
陶俑头、俑手
黄釉陶狗
绿釉陶狗
第五版块 葬仪 随葬玉器
中国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使用玉器作为陪葬。古人相信玉有特殊的功效,“金玉在九窍,则死人为之不朽”。
璧是一种圆板形、片状、中部有孔的玉器。自良渚文化时代以后,权贵墓葬中常有作为殓葬用品的玉璧。
幎目缀玉出现于西周,即以玉模拟五官,将玉缝缀于缁巾之上,再覆于死者脸面。汉代玉衣的源头或许可上溯至流行于两周的幎目缀玉。
玉琀即含在死者口中的玉器,汉代常以蝉作琀,象征复生。
猪是财富的象征,汉代常以猪形作握,放置于死者手中随葬,祈愿墓主死后仍永享富贵。
幎目缀玉
西周(公元前11 世纪—前771年)
玉
总长约44厘米,宽约40厘米
玉猪
龙纹玉璧
玉璧
玉戈
文字资料编辑自上海博物馆网络资料。
图片为乐艺会图库图片。
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,可按右上角“乐艺会”订阅。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。 欢迎转发。欢迎关注订阅。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。